Mango 发表于 2005-4-15 12:24:05

Mango最近受人之托,查了一些有关演歌的日语资料,经翻译整理,贴出如下。<br><br><b><span style='color:red'><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话说演歌</span></span></b><br><span style='color:blue'><b>演歌的诞生</b></span><br>      <b>演歌曾经不过是一种唱读新闻的形式。</b><br>      演歌是一种小街小巷的歌曲,它源于路边、流行于社会的底层、随时反映着世态炎凉。在文字不属于大众的时代,人们完全依赖于声音来传播所有的信息。<br>      在江户时代,瓦版(注甲)及其唱卖报者,就成了其传播者了。纯粹是报道各种事件而已,基本上不含任何评论。<br>      在民众既没有言论自由、亦不可持有自由政治见解的时代里,人们已经习惯于新闻不过是对发生了的事件的一种文字上的表面记述而已。<br>      唱卖报者就是充当这样一种新闻普及任务的商人。<br>      这种唱卖报商的形式,除了快报以外,以高而尖的声音、像唱《YAREN小调》那样,逐一地将当时所发生的时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流行诗词,沿街串巷地唱诵着,传播着。当他们唱诵这些诗词时,多少也带一点儿节奏感,主要也为唱诵诗词时更加方便起见。<br>      由此可见,瓦版在当时是一种对民间时事报道是极其有力但又十分艰辛的传播手段。<br>      到了明治时期,虽然开始有了正式的新闻报纸的发行,但仍然并不属于大众的普及读物。<br>      主要由汉字编写成的新闻报纸,只是极少数限定阶层的读物,一般只不过是一些了无生气、一成不变的枯燥读物的传播工具而已。<br><span style='color:blue'><b>壮士小调/书生小调/演歌家</b></span><br>      演歌作为唱卖报的形式之一,从明治20年(1887年)前后开始形成。其实也就是一种街头版的新闻报纸。<br>      对于当时仅仅习惯于知道时事的民众说来,申明政治见解、发表时事评判的演歌确实是引起了极大的惊动,尤其是那些评论都是与切身利益尤其相关的,无疑在当时引起了狂热的赞同之反响。<br>       在当时那个不允许持有政治异见的时代,反对派也曾有过微弱的抵抗机会,但只不过以掉头颅洒热血为代价而收场。<br>      于是,演歌以其大张旗鼓的形势,广泛地流行开来,民众自然没有反对之理由。<br>      当时的演歌传播者们通常是一些民权论者,在明治20年前后是被称作壮士的一群人。因而演歌亦有“壮士小调”之称。<br>      然后,时代由壮士的时代变成了书生的时代,将演歌称作“壮士小调”的民众又将之改成“书生小调”了。<br>      其实,那时真正的书生上街演唱演歌不过是像做临时工一样,而将演歌作为职业从事的人群已经开始形成。在街头巷尾,人们称之为“演歌家先生”。<br>      演歌家用小提琴作伴奏乐器的时代,是明智43年前后。那时,演歌开始渐渐形成了一种演歌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大正时期及昭和初期。<br>自由民权运动的产物<br>      本来,演歌的发起其实是自由民权的产物。独立思考方式的流行和大众相结合正是演歌产生的动力与源泉。<br>      那时的民权运动遭受了不断的残酷镇压。当时尽管提倡“国家的政治根据社会舆论来决定”的说法,并作为近代国家的发展方向方针,事实上却是完全没有言论自由。新闻条例、集会条例、保安条例等等,都是一些妨害言论自由的限制条文。<br><span style='color:blue'><b>由运动的镇压诞生了演歌</b></span><br>      所谓文明开化的帷幕,由当时的福沢諭吉(注乙1)拉开。这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另外,还有中江兆民(注乙2)流之说。那就是有板垣退助(注乙3)们较早地提倡民选议员,推翻中央集权体制。<br>      显而易见,这样的言论在当时唤起了民众的热血沸腾。于是政府狼狈而仓促地采取了镇压措施。<br>      于是在当时,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官民分界线。<br>      当时的民权论者的演说会场常常被官府宪兵驱散中止了。<br>      由于民众没有实力选择暴力与政府相抗,发展中的民权运动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正由于有此困难,便产生了演歌,以崭新的说书方式面世了。<br>      留洋归国后的板垣曾经说道:“民权自由的思想就是应当渗透到社会的下层。相对生硬的演说而言,以民众较易接受的小调呀说书形式更好”。明治20年(1887年)至21年,政治评书、壮士演歌、新评书等三种形式,在民众中应运而生。<br><span style='color:blue'><b>演说与演歌</b></span><br>      演歌的初期,在“炸药小调”、“YASTUKERO小调”的封面上,刊登着木版画的舍利塔上“壮士自由演歌”。可谓是:<b>利用不是演说的歌曲来表达演说之意的演歌正是那个时代所创造出的流行语。</b><br>      于是,渐渐地演歌便形成其固定的称呼。<br>      这样,与那原本仅是在街头巷尾、一边哼着小调,一边贩卖新闻的唱卖报者不同,演歌本着以将民权自由的思想推广普及为目的之全新设想,不再以贩卖歌本为本业,且绝不带有丝毫媚态。演歌家们在街头设置讲台,为了煽动起民权热潮,高扬着演歌歌本,放声高唱着“赞成我们观点的人们、快快请拿去看看”,就成了当时演歌的一景。<br>      当时演歌歌本所用的印刷纸张是单张四开或八开的糙纸。<br>      演歌之所以被大众爱称为“壮士小调”,正是反映了随着镰仓时代起至江户时代的三百年将军幕府(注丙)统治时代的结束,一个引入文明开化的潮流的时代开始,人们对逐渐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演歌所寄托的一个殷切的崭新时代的期望。<br><br><b><span style='color:purple'><span style='font-size:14pt;line-height:100%'>日语注释源自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 第二版</span></span></b><br><span style='color:blue'>注甲》. </span>かわら-ばん かはら― 【瓦版】<br>江戸時代、事件などの速報記事を一枚刷りにしたもの。市中を売り歩いた。粘土に文字・絵をほりつけ、瓦形に焼いたものを版にしたというのが語源らしいが、現存するものは木版。<br><span style='color:blue'>注乙1》. </span>ふくざわ-ゆきち ふくざは― 【福沢諭吉】<br>(1834-1901)思想家・教育家。慶応義塾の創立者。豊前中津藩士。大坂の緒方塾で蘭学を学んだのち、江戸に蘭学塾を開き、また英学を独習。幕府の使節に随行し三度欧米に渡る。1868年塾を慶応義塾と命名。73年(明治6)明六社の創立に参加。82年「時事新報」を創刊。個人および国家の独立自尊、社会の実利実益の尊重を主張した。著「西洋事情」「学問ノススメ」「文明論之概略」など。<br><span style='color:blue'>注乙2》. </span>なかえ-ちょうみん ―てうみん 【中江兆民】<br>(1847-1901)思想家。高知県生まれ。名は篤介。フランスに留学し帰国後仏学塾を開く。西園寺公望らと「東洋自由新聞」を創刊し主筆として自由民権論を唱えた。また、自由党の「自由新聞」、大阪の「東雲(しののめ)新聞」などで民主主義思想の啓蒙と明治政府への攻撃を行なった。訳著「民約訳解」、著「三酔人経綸問答」「一年有半」など。 <br><span style='color:blue'>注乙3》.</span> いたがき-たいすけ 【板垣退助】<br>(1837-1919)政治家。土佐の人。討幕

優格 发表于 2005-4-15 15:49:50

最近在看这个...有趣瓦<br><!--QuoteBegin--></div><blockquote><b id='QUOTE'></b><span id='QUOTE'><br /><!--QuoteEBegin-->流行歌の時代<br><br><br> 明治、大正時代に全国的なレコード流行歌というものは存在しない。敢えて流行歌の雛型を求めるとするなら、明治の頃の書生節であるが、これは堅苦しくて一般向きではなかった。しかし、これにバイオリンという楽器を加えた事で、日露戦争後、演歌師ブームが起こった。いわゆる自由民権

roro 发表于 2005-4-15 19:14:52

转帖<br><br>日本演歌有多種別稱,「艷歌」詠唱男女懷春綺想,也可叫「緣歌」;「怨歌」哀嘆愛恨別離;而撫慰人心、鼓舞生命的,則名為「援歌」。 <br>眾所周知,台灣的國語和閩南語老歌,受演歌的影響相當深遠,有的旋律近似,有的改填詞翻唱。尤其閩南語老歌,移植的現象顯著,許多曲調流傳至今,夜夜在卡拉OK包廂裡頭縈繞迴響,成為「老生常『唱』」的心聲。但少人清楚,其實演歌的最初意義,並非「演唱」的「歌」,而是「演說」的「歌」,它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階段,提供了爭取民權、喚醒民眾自由意識的重要傳播工具。 <br>近代日本歌謠發聲於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年春,東征討幕軍薩長聯合部隊挺進江戶,高吭西洋風歌曲「宮桑、宮桑」(「宮」指東征軍統帥有栖川宮熾仁親王),軍人唱完平民唱,流行一時。一八七七年西南戰爭的時候,還有一首從兵營轉銷民間的軍歌「拔刀隊之歌」,名氣鏗鏘,西洋味更濃,作曲者是旅日的法國籍軍樂教練,改編取材自當時正風靡歐洲的歌劇「卡門」中的「阿卡拉的騎兵」。另一類型可舉舊調新詞的「御江戶日本橋」做代表,本土扶桑風味十足。 <br>至於第三種類型,就屬演歌了。 <br>明治時代初期,歐風美雨吹襲東瀛全土,但官方「文明開化」的重點置於經濟軍事,確立資本主義,講求船堅炮利,政制方面卻標榜「王政復古」,兩相矛盾。儘管思想界有福澤諭吉領航,提倡自由平等,政治界有板垣退助領銜,發起普選及國會設置

roro 发表于 2005-4-15 19:18:56

转帖<br><br>日本演歌有多種別稱,「艷歌」詠唱男女懷春綺想,也可叫「緣歌」;「怨歌」哀嘆愛恨別離;而撫慰人心、鼓舞生命的,則名為「援歌」。 <br>眾所周知,台灣的國語和閩南語老歌,受演歌的影響相當深遠,有的旋律近似,有的改填詞翻唱。尤其閩南語老歌,移植的現象顯著,許多曲調流傳至今,夜夜在卡拉OK包廂裡頭縈繞迴響,成為「老生常『唱』」的心聲。但少人清楚,其實演歌的最初意義,並非「演唱」的「歌」,而是「演說」的「歌」,它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階段,提供了爭取民權、喚醒民眾自由意識的重要傳播工具。 <br>近代日本歌謠發聲於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年春,東征討幕軍薩長聯合部隊挺進江戶,高吭西洋風歌曲「宮桑、宮桑」(「宮」指東征軍統帥有栖川宮熾仁親王),軍人唱完平民唱,流行一時。一八七七年西南戰爭的時候,還有一首從兵營轉銷民間的軍歌「拔刀隊之歌」,名氣鏗鏘,西洋味更濃,作曲者是旅日的法國籍軍樂教練,改編取材自當時正風靡歐洲的歌劇「卡門」中的「阿卡拉的騎兵」。另一類型可舉舊調新詞的「御江戶日本橋」做代表,本土扶桑風味十足。 <br>至於第三種類型,就屬演歌了。 <br>明治時代初期,歐風美雨吹襲東瀛全土,但官方「文明開化」的重點置於經濟軍事,確立資本主義,講求船堅炮利,政制方面卻標榜「王政復古」,兩相矛盾。儘管思想界有福澤諭吉領航,提倡自由平等,政治界有板垣退助領銜,發起普選及國會設置

东大研子 发表于 2005-4-15 19:19:49

学习中,感谢!

ttkfy 发表于 2005-4-18 19:38:40

这个贴可以加精了&#33;

approchto 发表于 2005-4-23 16:57:47

说了很多,本来我还很清楚,看了更糊涂了。看来我还要加强学习哦

山山 发表于 2007-8-30 11:51:20

藏的原来是mango阿姨的东西;P 前辈了

personking 发表于 2007-9-2 10:29:51

:) 我喜欢砖头帖(资料帖):hug: :hug: :hug: 赞~~~~~~

hanlong12 发表于 2007-10-1 20:25:53

俺演歌大好き:)

gsb 发表于 2007-10-5 16:56:40

了解的不多

平湖者 发表于 2009-8-30 23:18:52

只听过都春美的一些作品,其和声原理不了解

生化危机 发表于 2009-11-27 17:12:51

之前好象看过什么文章说是日本演歌的由来是跟韩国有关系什么的?``这个有根据吗?

geeshin 发表于 2010-3-18 16:09:03

:)看来这片介绍了解了很多

倒蛋冰 发表于 2010-3-20 17:24:57

楼主的介绍很好,是我增长了不少演歌的知识。

swat1960 发表于 2010-6-7 22:56:49

很不错,很深刻。

qq452683977 发表于 2011-1-23 17:48:31

感谢分享! 很有意义啊

jinridaji 发表于 2011-4-28 13:27:51

淆习鸟!谢谢芒果桑!

hkhking 发表于 2011-4-28 16:13:37

:) 长见识了

stupidgoose 发表于 2011-4-30 01:24:26

最近正想了解演歌,谢谢楼主的分享,
一直不清楚,到底是固定格式的歌?还是固定曲风?还是某个特殊时代的歌才叫演歌?
真的不懂,现在好了,有文可参考了,来细读一番。

lw5203 发表于 2011-5-3 11:27:47

涨知识了,真的非常感谢,我喜欢演歌的

danengsuansuan 发表于 2011-7-28 13:30:42

非常感谢,只喜欢演歌,在此帖中总算来龙去脉可以大致了解一下了.

pockchop 发表于 2011-7-29 23:54:30

学习了,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乌鹊南飞3 发表于 2024-2-3 10:06:05

演歌竟然有新闻民谣的背景,让我想起汉乐府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家对演歌有多少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