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輯名稱(CDTitle): Kodo – 鼓童
藝人名稱(Artists): Composer Kodo
發行日期(Release): 2000年
發行公司(Product): 喇叭花
CD音樂類型(Genre): HI-FI
CD的編號(CDNO): 10507-2-g
曲目列表(Album Tracks):
01 Miyake (okiage-fishermen' S Song) 06:25
02 O-daiko (big Drum) 06:16
03 Monochrome 12:17
04 Chonlima 07:19
05 Hae 06:38
專輯簡介與評論:
1971年,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毅然遠離繁華的都市,來到位於日本海的佐渡島上,開始了致 力於日本傳統太鼓的表演和研究,旨在為日本這一流傳至今、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開闢新的天地。
經過十年斯巴達克式的嚴格訓練,1981後“鼓童”表演團宣告正式成立,“鼓童”(KODO)為心 髒鼓動之日語擬音,即胎兒在母腹中聽到第一聲,“童”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這心擂鼓,經人以震 撼。成立當年鼓童便開始了題為“地球之旅”的全球巡演計畫。1981年應邀前往德國,在柏林音樂廳 參加柏林藝術節演出,首場演出結束,博得全場觀眾長達一個多小時雷鳴般的掌聲,創下了柏林藝術 節有史以來掌聲之最長的記錄。《柏林日報》評論讚譽:“來自日本的KODO令全世界感動......。他 們的表演簡直是音樂奇跡。”從此,“鼓童”譽滿全球,許多國家的著名藝術節,如美國、英國、德 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都紛紛邀請鼓童前往學出。1984年,鼓童應邀在洛杉磯奧運會藝術節演出 一周,售票當天就一銷而空,1998年在法國巴黎市立劇院,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劇院穩中有降連演五 天,場場座無虛席,造成一票也難求的轟動。美國《波斯頓環球報》記者曾發表評論說:“假如音樂 中有“完美”一詞的話,在世界上所有團體中,只有鼓童是離它最近的。”
鼓童以獨特的鼓樂節奏,時而激烈如飆風驟雨、時而靜悄如泉水滴點般的旋律,震撼了整個世 界。目前他們已走遍了五大洲37個國家,演出達2100多場次。自成立以來“鼓童”每年三分之一時間 在海外巡演,三分之一時間在國內演出,三分之一時間從事作品創作。總之,“鼓童”作為亞洲東方 文化的瑰寶,在世界各地產生了無窮的魅力。94年在法國第28屆國際產業樣本錄影帶交易會上,榮獲 “MIDEN音樂錄影長篇最佳獎”、“日本外務大臣獎”、“國際交流基金地域交流獎”、95年獲日本第 37屆唱片大賽特別獎。
相關介紹:
"太鼓”是日本傳統的鼓藝表演形式,由於其所擂出的山崩地裂的巨響,加上低頻如颶風般襲來,其音壓之高,力道之強,爆發音之猛,非言語所能形容。鼓樂的齊奏與獨奏交錯而至,令人陶醉。這是燃燒生命的舞臺藝術,剛柔並濟則是其魅力所在。
鼓聲錯落有致,舞臺溢流下一波波聲浪, 聽眾胸腔為之共鳴震顫,卻不感壓力造成的苦楚; 全身肌膚接受聲波按摩,反而有種通氣的快感。 那種使盡全身所有力道的暢快感, 使觀眾精神也得到毫無保留的解放。
該團由十至十五位左右團員組成,除為數約十位的鼓手外,另有五位「客席」團員,擔任尺八、箏、以及其他樂器。團員都相當年輕,從二十歲至三十出頭都有。打擊樂團中心有二,其一是隱身幕後的創始人田耕(Tagayasu Den),他是一手締造鬼太鼓的思想及行動舵手。其二是「座長」高久保康子,這位現年三十一歲的奇女子長得嬌小玲瓏,四肢清瘦,兩隻大眼睛炯炯有神。任人見到台下的保康子,都不會相信她會是鬼太鼓的領導者。然而保康子絕非可等閒視之的花瓶,她是舞臺上的靈魂人物,舞姿動作的肢體美、吹奏笛子的冷豔,乃至揮擊太鼓的狂放,讓力與美天衣無縫的給合。鬼太鼓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們剛柔並濟、陰陽調和、全團凝聚一體。觀賞者不會覺得是十位演奏者在表演,而是主從井然有序,宛如一人表演一般。僅管演出型態是現代的,但這種複雜而矛盾的日本民族性卻在表演者一舉手、一投足間自然流露。這正是鬼太鼓魅力所在。
聞名天下的"鬼太鼓”仍是HIFI發燒友入門必買的CD,事實上,它除了足以考驗音場的表現、結像力和超低音之外,其實音樂本身也極夠氣勢,"三國幻想曲”之中那種風雨欲來的戰爭景象,可說錄音史上獨一無二的,此碟超低頻大約至28Hz左右,看看你需不需要換音箱。
~~~~~~~~~~~~~~~~~~~~~~~~~~~~~~~~~~~~~~~~~~~~~~~~~~~~~~~~~~~~~~~~~~
Kodo的鼓手們來自美麗迷人的Sado島。這是一個充滿歷史和文化的日本小島。聽眾們可以從他們獨特的、飽含日本傳統的旋律中領略到奇妙的異國風情。這種旋律是由一種傳統的名叫「taiko」的鼓所創造的。從遠古以來,「taiko」鼓就是一種社會標誌,一條聯繫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的紐帶。除此之外,「taiko」鼓還能使觀眾感到深入地貼近自我。這種傳統的日本鼓聲會使聽眾體味到他們的最基本的砰砰的心跳聲。
Kodo的鼓手們用這種最基本的旋律來感動他們所遇到的每位聽眾。Kodo成立於1981年,首場演出是在柏林。此後他們經常在世界各國不斷的巡迴演出。已經在38個國家獲得人們的讚譽。
此張喇叭花出品的鬼太鼓CD,音場及動感極其寬闊,臨場感十足,發燒友值得擁有!
注意:
此CD一開始的錄音電平較低,請不要把音量開得太大了,不然一到鼓聲我可不保證你的喇叭能否頂得住喔!
~~~~~~~~~~~~~~~~~~~~~~~~~~~~~~~~~~~~~~~~~~~~~~~~~~~~~~~~~~~~~~~~~~~
一.鬼太鼓座成員
藝術總監: 田耕TAGAYASU DEN
座長: 高久保 康子YASUKO TAKAKUBO
團員:
山本 茂SHIGERU YAMAMOTO
立石 鈴太郎RINTARO TATEISHI
井上〝阿〞公平KOHEI "A" INOUE
井上〝口雲〞良平RYOHEI "UN" INOUE
中島章雄 AKIO NAKASHIMA
MARCO LINHARD
KELVIN UNDERWOOD
TIFFANY TAMARIBUCHI
山口 章 AKIRA YAMAGUCHI
橫山 陽子YOKO YOKOYAMA
岩田太郎 TARO IWATA
GUEST MUSICIAN 客串演奏︰
川口真滿 MAMI KAWAGUCHI
松田 惺山(尺八)SEIZAN MATSUDA (shakuhachi)
小山貢蕉 MITSUSHO OYAMA
山口裕介 YUSUKE YAMAGUCH
二.關鍵人物介紹
Director 藝術總監–田耕 TAGAYASU DEN
鬼太鼓座的源起關鍵人物,是至今仍擔任樂團幕後指導的田耕先生,他於一九三 一年生於東京,而且是早稻田大學的高材生,本身不玩樂器。學生時代是個激烈 份子,因「某些原因」離開學校,隱身山野,到日本各地考察民俗藝術,他於一 九六九年來到東京北方三百公里的佐渡島SADO ISLAND考察鄉土藝術。有感於當 代年輕人對日本藝術普遍疏離,便決定以藝術表演將年輕人召回鄉下,後來佐渡 島便成為他落腳基地。田耕在島上開始組織表演藝人,並創設出一種獨門的「走 樂論」。內容不詳,表面來說,田耕認為打鼓不是用手在打,而是用腰和腿力來 打,所以必須練習馬拉松來鍛鍊腰力及腿力;以另一種層面來看,把跑馬拉松這 種鍛鍊體能的?#092;動與音樂合而為一,似乎把打鼓視為原始生命力的抒發。這種原 始化的觀念和現代打擊樂追求的精緻理性大相逕庭。但其野性的音樂哲學卻得到 相當的支持,鬼太鼓的名聲也就不逕而走,並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奏。然而一九八 一年,田耕卻因不明原因與第一代團員分裂,全團因「理念不同」而出走另起爐 灶,田耕只保留了團名和鼓。很快的,田耕又在全國各地組織第二代團員,其中 最主要的團員就是現任座長–高久保康子。
Leader 座長 –高久保康子 TAKAKUBO YASUKO
身材精瘦的高久保康子現年三十出頭,不施脂粉、沈默寡言,平時穿著樸素的黑 衣黑褲,卻有種冷艷的魅力。她本是學校田徑隊的隊員,但跑的並不快。田耕當 時需要有個小個子的女孩與人形(傀儡)對戲,看上她這張小臉蛋,大眼睛的女 孩,就邀她入團。沒想到一待十三年,頌樽?L的她,演出時,那瘦弱的手臂, 總能準確的擊中鼓眼,以及不輸男團員那粗壯手臂所打擊出來的音量,讓人不得 不對她深感敬佩。
Member 團員–
井上兄弟 井上〝阿〞公平
KOUHEI "A" INOU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