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歌

日文老歌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49|回复: 14

[转贴]东京片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0 17: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被转载的主人公,是作者oyosan,全文在此http://www.blogcn.com/User7/oyosan/index.html

---------------------------------------------------------

看东洋人的足球

世界杯期间,有一报社编辑觉得那帮日本小黄毛挺逗的,就约我写一个日本足球的稿子,我高兴地说:“行”。

看不到足球的国度

这些天,世界杯如火如荼,看得人心花怒放,乐不可支。但是想想四年前的那次世界杯,心里却总觉得不是滋味儿。那时候我在日本上学,学业虽不繁重,但是生活压力很大,每天要打两份工,时间安排非常紧。世界杯来了,这四年一度的节日该如何度过?仅仅是辞掉一份工作或是旷几天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必须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怎样才能看到世界杯。

日本人不像我们那样慷慨,在他们那儿想看世界杯,得交钱。NHK会转播开幕式、闭幕式和所有日本队参加的比赛,其他的比赛一律在其卫星频道转播。看NHK的卫星频道需要买专门的天线和接收器,还要每个月交纳收视费,对我这样的来说,这无疑是比沉重的负担。但是为了看球我必须承担这比开销,谁叫我视足球为生命哪。那夏,我疯狂工作,像机器一样运转于学校和打工地点之间,我心里的目标很明确:为了买卫星天线接收器,付出这点辛苦,值。

奇怪的是,当日本同学听说我能看世界杯,居然都很吃惊地把我称为“有钱人”,他们说他们家里人都不怎么看足球,更不用说为了看世界杯就轻易去买那个天线了。这也令我感到吃惊,我不敢相信在这个即将举办下届世界杯的国家里人们对足球是那样漠不关心。

不过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学校里的同学真是没几个踢球的,操场上的人大多在打棒球和篮球,甚至练空手道的人也比踢球的人多。体育报纸上大多是棒球联赛和娱乐圈绯闻的消息,电视里也基本没有足球节目。在日本的那几年,好像只有在中田英寿去了意大利以后才有了一个意大利联赛的集锦节目,但是播出时间是在夜里2点,想看的话,得上闹钟。

球场内外的对比

足球在电视里看不到,但是可以去球场看。其实在来日本之前,我就知道日本人的足球已经比我们踢得好了。我在东京看的第一场比赛是日本的J联赛,由当时的劲旅川崎贝尔迪对鹿岛鹿角,据说这样的比赛相当于咱们国内的北京国安对上海申花,属于强强对话。但是比赛的内容却使我很失望,因为比赛场面相当沉闷,球迷的热情也远没有观看棒球比赛时那样高涨,让我后悔花了那么多日元来看这场球,同时也纠正了自己的一个看法:日本足球跟中国足球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我们。

这样的想法维持了一段时间。到了1997年的11月,我感到不对了。在那年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队早早被淘汰,而日本队却进入了和伊朗队的附加赛。那个晚上,东京下着小雨,我和很多同学一起站在新宿闹市区的大屏幕下看比赛。开始的时候,我跟他们打赌,我说今天日本队会输,因为中国队就是被伊朗队淘汰的。看着我振振有词,那些日本的学生好像都很失望,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来,他们相信了我。

但是那场比赛的结果却是日本队在加时赛里以一记金球战胜了伊朗,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比赛结束的那一刹那,所有看球的日本人都疯狂了,他们尖叫、拥抱、痛哭流涕,场面非常真实。我的泪水也流在了那个晚上,倒不是被这种场面感化,而是因为痛苦地认识到了我们和日本的差距。

世界杯前后的日本人

1998年的日本属于法国,因为他们的国家队参加了法国世界杯。日本人最喜欢法国,无论是服饰、料理、电影还是音乐,日本人都对法国推崇之极,他们有时甚至会尊称法国为“贵法国”。

那一年的5月,“法国”这个词随着世界杯的来临成为日本最时尚的流行语,无数日本人带着世界杯的光环杀到了法国,杀到了巴黎,杀到了那里的名牌店。法国人非常热情,在商店和公共场所等很多地方都写上了日文,欢迎这些“来看球”的顾客。日本人也很给面子,所到之处,抢购一空。而到了赛场上,他们也毫不含糊,居然把一座法国的体育场硬是变成了自己的主场,他们用满天飞舞的蓝色气球和白色纸片,把老牌劲旅阿根廷队的球迷“生生活埋”。

当第一场日本队和阿根廷队比赛的时候,东京很多街头的大屏幕下都聚满了人群,无论是平日里那些染着彩色头发、终日在原宿、涩谷晃悠的小青年儿,还是整天西服革履、面色严峻的上班族,都加入了这个阵营。他们对着大电视嚎叫,随着那些画面悲喜。

那个晚上,日本最著名的色情场所新宿歌舞伎町竟然万人空巷,大家都聚在广场上看足球,无奈的店小二们只好跑到街上,对着看球的人们大声吆喝:“特价胸脯了阿,特价美女。来摸摸乳房吧,今晚特价!”但是根本没人理会。

世界杯很快就过去了,日本队三战全负,把足球当作那个夏天的最佳时尚来“消费”的日本人很快恢复了平静。在世界杯的日子里,上班族们的话题由平日的娱乐圈绯闻和股市行情转移到了中田英寿、巴蒂和罗纳尔多,而当这一切都过去时,他们就忘记了足球。

世界杯后,人们为日本选手登陆美国棒球大联盟而兴奋,歌舞伎町的夜色里晃动着无数走向乳房的身影,J联赛每场观众人数还不到5000人,大家密切关注着中田英寿和中山美穗的感情发展动向……

那些玩儿足球的黄毛小子

以日本人在法国世界杯上的表现来看,他们弄不好四年后会在家门口丢人现眼。于是他们请来了有“白巫师”之称的法国人特鲁西埃,指望他带领日本队取得突破。其实特鲁西埃上任后并没有给日本队带来多大的变化,他把心思都花在了年轻球员的培养上,这当然会招来日本人对他的不满。但是在1999年,当他一手调教的日本青年队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上奇迹般地获得亚军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信服了。

那批20岁左右的孩子如今都变成了国家队的主力,他们的面容和身躯也许还略显稚嫩,但他们的自信心却很饱满。上次亚洲杯的时候中国队一球小负日本,这使我看到了希望,所以直到这次世界杯开赛前,我还不信日本队能有什么突破。说白了,就是心里不愿意接受我们和他们有差距的事实。

今年的世界杯,日本人能在家门口看,令我羡慕不已。我有点后悔自己没在那边多呆几年。但据东京的朋友介绍,那边的情况跟上次差不多,甚至大家的关注程度还不如上次,因为这次的主办国不是法国。

于是,我又开始怀疑日本队的实力了,因为这次我们中国队也杀进了世界杯,我们中国人可是“全民皆球”。但现实却不是这样,日本的表现已经把中国远远抛在了身后。看着日本队的那些“黄毛儿”小伙子们踌躇满志地把比利时、俄罗斯这些老牌劲旅一一干掉之后,我简直觉得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队已经无地自容。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们跑得那么远?难道就是因为日本人比我们有钱么?要知道,他们其实不怎么看足球,他们喜欢的,是棒球、啤酒、乳房、股票,或者是绯闻。

也许,这里不全是足球这项运动的内部原因,很多足球之外的因素不易被发现。我想起米卢最喜欢的一句话: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足球。显然,中国的足球还远远不够快乐。现在我甚至这样想,要是日后米卢当了日本队主教练的话,他的这种观念可能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
唱片和他的主人

我在东京的很多时光都是在唱片店度过的。那儿的唱片店比我们这儿的大型百货商店还大。沉醉在堆积如山的CD和LP里的滋味异常美好,直到今天,我还经常在梦中重返那种境地。

在到达东京的当天晚上,我在朋友的帮助下安排好了住处,一起在西新宿吃饭。我问他,这里的唱片店在哪里?他说附近就有不少,只是日本的唱片都卖的很贵,最好别买。我看了看自己的钱包,里面有从家带来的3万日元。我想,在国内我钱包里绝对不会有这么多钱,难道在这里还买不起几张CD么?

到了唱片店,我便欣喜若狂。这是一家非常旧的店铺,从装璜和摆设就可以看出来。老板叼着烟,在柜台前飞快地整理着一大摞密纹唱片。他正在放一支我很熟悉的“齐柏林飞船”的歌曲,整个店里居然就我一个人。

很快我就发现,这里的唱片都是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摆放的,找起来非常方便。只不过这儿好像是一家二手唱片店,因为所有的CD都不是新品。两小时之后,我买到了我的第一批音乐,一算帐,整整2万日元。于是,我当即就瓢了。

我记住了这家店,虽然它并不起眼,但总觉得在这里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因为店里的唱片真多。我基本每个周末都来一次,尽情“挥霍”我打工的辛苦。日本人并不在乎唱片的新旧,他们会把自己的唱片拿来卖给老板,然后经估价后成交,变成这里的商品。我买到的很多唱片相信都是来自不同的日本人,他们在不同的年代,肯定都为这些音乐疯狂过。

一个舒适的晚上,屋子里弥漫着香烟。老板向我推荐了一套盒装的“齐柏林飞船”精选,里面有乐队成员的采访录音和一些从来没有正式发行的排练小样。我毫不犹豫地拿下,因为这是我最钟爱的乐队。那老板正在和他朋友聊天,我知道他们在聊音乐,但具体说的是什么我还是听不太懂。算完帐以后,老板微笑着把我的CD装到袋子里,他那个戴墨镜的朋友诡异地问我:“是香港来的吧?”我愣了一下,坚决地回答:“不,我是北京的。”

无法计算清楚,在日本的那几年我一共去了多少次那家店铺。我完全把它当作是学校之外的阅览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生动的东西。印象中,我每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总会感觉自己的日语比上次又进步了一些,和老板的交流又流畅了一点。

我最后一次去是我回国的前一天,那天东京下着雨,我从地铁出来后淋着雨走到了店门口,却关着门。等了一会,老板来了,他赶紧给我开门,并且向我道歉,说他上厕所的时候被报纸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多看了一会。买完唱片后,我告诉他,明天我就要回国了,下次再来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失望,沉思了一会,又把那些CD从口袋里拿了出来,他说:“给你便宜点吧”。

他把我送到门口,递给我一把透明雨伞,叫我拿回北京去。我拿过伞,对他说:“北京现在是大晴天,不过早晚得下雨,放心吧您就”。

--------------------------------------------------------------------------------
彩色的垃圾场

我相信,如果条件允许,人都想不劳而获。最低级的不劳而获应该是捡破烂儿或者淘垃圾,当然,这样的行为不是城里人轻易就能做出的,因为太脏,太苦,太没面子。但是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些极其诱人的垃圾,比如电视机、电脑或是一台空调的时候,那你很可能就会忍不住伸出双手。

在日本,经常会从中国人那里听说一些关于怎样捡破烂儿或者哪里有高质量垃圾的消息。这不是讽刺中国人穷、出了国就只有淘垃圾的份儿,而是因为在日本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由于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当一个家庭买进了新款电器产品以后,他们就会把旧的扔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些留学生在日本捡到的垃圾相对来说还比较高级。

日本人很细,细到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也井井有条。一般的高级住宅楼里,都会在入口旁边设一间垃圾室。像我们国内的这种,大家把各色垃圾统统从每层楼的垃圾口处向下倒的情景,对于日本人来说不可想象。他们使用超大的垃圾袋,按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分开,然后乖乖地拎到垃圾室。

假如你住在一般的平房或是胡同里,那么你就要按照当地居民区指定的日期把垃圾放在专用的场所,不得有误。而电器或者家具之类的大件物品则属于“粗大垃圾”,扔这类垃圾很麻烦,你事先要跟回收站联系,要付费,还要按他们指定的时间扔,简直不像扔垃圾而像是买东西。

日本人虽然很规矩,但如此繁琐的倒垃圾手续也会令他们生厌。因此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部分想扔粗大垃圾但又不想掏钱的人就会悄悄出动,偷偷把它们的物品放在家门口或是垃圾室,一丢了事。在他们走后,这些东西就全都归你了,就看你能不能及时发现。

在来到东京的第二个礼拜,我捡到了第一件垃圾——14吋电视机一台。那是和我一起住的朋友下班回家时在路边看到的,我按照他的说明骑着自行车飞快地赶到了现场,兴奋异常地把电视驮回了家。这是平生第一次,那种绝对的“不劳而获的快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我感叹日本人的生活质量,也庆幸自己的收获。然而,在这股兴奋还没有褪去的时候,我却受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那是在一个朋友的朋友家里,我看到了屋子的一面墙都摞满了电视机,虽然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但摞在一起确实形成了一面电视墙,非常炫目。他告诉我,他非常喜欢电视机,这些电视都是平时他晚上骑车出去溜达时发现的,日积月累,就成了这个样子。

他的经验给了我启示:看来什么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捡破烂儿也不例外。

我是个音乐和电影的痴迷者,因此我非常渴望拥有一台音响和录像机,但据我观察,这两种东西在电器垃圾里是属于比较尖端的,远不如电视、冰箱之类的大件出现率高。

经过千辛万苦的寻找,我在一个日本朋友家楼下的垃圾室里发现了一套很完整的天龙音响。银灰色的外壳在一堆黑色的垃圾袋中很显眼,它使我欢欣鼓舞。记得一位前辈曾经告诉我:在把电器搬回家之前最好先试试它坏没坏。“失主”很规矩,连电线也都一并放好,我就迅速把音响的各个部件连在一起,插进电源,看到了音响上的所有红色和绿色的小灯都亮了起来,才完全放心,用一个拉行李的小车把它们拉回了家。路上虽然走了很长时间,但是浑身上下感觉都巨舒服。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我家里的电器也随之逐渐多了起来。当录像机、冰箱、洗衣机等必需品一一备齐之后,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是否还会有更好的。

第一个让我产生这样疑问的东西是一台洗衣机。早先我捡到的是一台NEC牌的半自动洗衣机,能用,但感觉上和我北京家里的那台万家乐差不了多少,而且印象中NEC是个通信产品的品牌,作为洗衣机,好像不正。因此当我遇见一台几乎全新的松下全自动洗衣机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进行了“更新”。

后来我搬家到了东京郊区的一个安静的小区,这里的人似乎更喜欢扔粗大垃圾,他们把各自的电器集中扔到一个角落,其中扔得最多的就是电视机。当同时面对着几台电视机的时候,作为一个“回收者”,就必须仔细考察每台机器的质量了。我认为最佳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机器外观无明显损伤,25吋以上,两排接线口,附带遥控器。满足这些条件的会最终被我搬回家去,然后我家里的那台旧电视就会出现在这里。也许这样会给下一位挑选者增加难度,但实在对不起了,先下手为强。

我并不是个对生活用品要求很高的人,除了我在乎的视听产品以外,其他的一些东西即使看见了也未必“照单全收”。在我朋友当中,捡到的垃圾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电饭锅、床垫、电褥子、无绳电话,甚至是空调和旧型电脑,我想他们肯定也会有各自神奇的“淘金故事”。

当然,我捡破烂儿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记得有一次我在夜色里发现了一台很古老的双卡收录机孤独立在道旁,就小心翼翼把它抱回家,拿出一盘Rolling Stones的磁带放进去试音,但很不幸,这台收录机已经完全坏掉,于是我又把它放回了原处。到了第二天早晨,我猛地想起,忘了把那盘带子拿出来。可是,当我再回到那里,却发现那台机器依然孤独地立着,而里面的带子,却被人捡走了!

--------------------------------------------------------------------------------

寻找日本电影

住在东京,看电影很方便。每礼拜三都是电影日,电影票降价三分之一,因此我尽量在礼拜三什么都不安排,专门看电影。常去的地方是新宿的武藏野馆,

一个礼拜三早晨,我要去看电影了。由于起得太早,只有高田马场附近的一家松竹旧影院有早场片子,那天刚好是“鬼才”神代辰巳的回顾展,于是便决定:今天都看日本片。

说到神代辰巳的电影,就会联系到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70年代的日本青年,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着各种新形态、新文化的冲击,在视觉、听觉、触觉和觉悟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神代辰巳的作品就是在这特殊环境中进入日本影坛的。他和大岛渚、横尾忠则、唐十郎、大江健三郎、石原慎太郎、若松孝二等人共同支撑着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化元素,被称为是日本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口气看了两部:《痴情姐妹》和《先生、夫人、小姐、孤独》。内容虽然大多是颓废和色情,但可以从拍摄手法、音乐、服饰上,看出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紧跟西方文明的文化气息。 

中午,我来到池袋,找到了那家隐藏在现代化的PARCO百货商场后面的古色古香的"文艺座"。这是东京几家最有风味的小影院之一。它的外观破旧、欠打扫,玻璃橱窗内摆着几张田中绢代、三船敏郎等老一辈艺术家青年时代的风采照。进门小厅里布满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宣传画,灯光色调比较昏暗。

今天这里破例上演一部1993年的新片子,是崔洋一导演的《月亮在哪边》。一个日籍韩国人小姜在平静的工作、生活中开始遇到一些怪事,发生在妈妈、女友、上司、同事、顾客等人身上。在经过一阵波乱之后,他和女友重归于好,开始了新生活。

这部片子没有讲日、韩两国人民的民族情结或冲突,而是通过小姜的个人生活表现了不少日本特有的社会现象。生活在日本多年,我一直以一个外人的身份使劲向这个社会靠拢和融合,最近好不容易觉得自己有些适应了、进入了,但看了这片子,脑子里反而有点乱,有点怀疑。

生活的艰辛和神奇往往伴随着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的神经稍有差异就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效果。崔洋一的这部片子提供了很多精神供观众产生各自的效果。小姜的公司着了火而他不救火却拿着水龙头滋人玩儿,配上略显吵闹的进行曲,让我觉着这又是在表现绝望又是在表现喜悦,还有可能仅仅是在表现颓废,无聊和胡闹。同样的感觉在费里尼的《8又1/2》和由几位大导演的短片组成的《波卡奇奥’70》里出现过,而在日本电影中,少见。

傍晚,在新宿的KOMA剧场继续看日本电影。这里正在放映《Love Letter》。这并不是国内观众熟悉的,岩井俊二在1996年拍的《情书》,而是题材迥然不同的另一部新作,但没什么名气。

看完后才发现,其实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儿的,很朴素的电影,也是我发自内心喜爱的那类影片。它的内容是比较特殊的——日本人和中国人假结婚。一个卖黄色录像的日本人,在别人介绍下和一个中国女孩假结婚。履行一连串的手续后,他们自然地按原计划分开。但不久他得知这个女孩患绝症死去的消息,心中不安。他找到了女孩打工的洒吧,并在她的宿舍里发现了一封信。

我被这封信感动了。在信里,女孩告诉他自从第一次见面起对他的印象就非常好,而且在练习办手续所需情节的过程中,她感觉到了他温柔善良的一面。女孩写信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但她还在盼望着这个曾经娶过自己的“日本丈夫”能来看看她……

作为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我深知要在此地得到一些关怀和认可的不易。日本的男人非常喜欢有中国女孩陪酒的地方,但他们并不关心这些人的身份,来历和去向。影片里这个贩卖黄色录像、终日出没在新大久保百人町那块充斥着各国应召女郎地带的日本人,能为这没有任何基础的感情不安、惦念而最终落泪,看得出这部电影对人情和人格的尊重,也令片外的我略微感到些平衡和安慰。 

夜幕开始降临,歌舞伎町最大的剧场"MILANO座"墙上的电子屏幕播放着最新电影的广告。一个白衣飘飘、晃晃悠悠、由远到近女子映入眼帘,马上跟有标题:《死国》,旁白念道:"这个世上,离死最近的国度,是死国。"又有新的灵怪片出来了!

短短一个广告,让我暂时忘记了一天的思想变化和各种感想,觉得晚上就应该看这种片子才对,甚至觉得其实这种片子才是最吸引人、最具日本特色的作品。其实,一天中自己一直都是徘徊在东京的边缘,要融入那个主流的日本社会,恐怕非得在夜晚走进《死国》的灵怪世界不可了。


--------------------------------------------------------------------------------

这就是东京

一日,我在北京某小店里看到这样一盘DVD,封面上印着2000年的热门韩国电影《美人》的剧照,并附加标题——《东京性闻》,作三级片状,以吸引广大顾客。但封底却不是《美人》的照片,而是4张略显神奇的剧照,通过那上面的几张面孔我可以断定这是日本电影。这使我立刻把这部影片幻想成一部Omnibus Film,并同时猜测它可能是三级片,于是便毫不犹豫拿下。

回家打开一看,片名叫做《这就是东京》,果然是Omnibus,果然不同凡响,然而却不是三级片。所谓“Omnibus”就是集锦片,一般是由几位不同的导演分别进行拍摄,然后把他们各自的短片集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其实我们早已接触过,比如这些年轰动一时的《四个房间》、《十分钟,年华老去》等等。

这部日本集锦片一口气邀请了7位来自不同岗位的人物来担任导演,他们当中有平面设计师,有摄影师,有影评人,还有独立制片人。最令人惊奇的是,来自香港的“性感魔女”陈慧琳居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过了一回导演瘾。

第一部:《“热情”的国度》,导演:松尾贵史

很多人都觉得,日本人很虚伪。其实,不少日本人自己也这样认为。松尾贵史是一位资深的文化人,早年曾经投身电视、广播、音乐等多个领域,现在是前卫杂志《超俗物图鉴》的主编。他一贯对日本的社会现状持批判态度,尤其对日本公司的管理体制深恶痛绝,这在他的这部短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看,在公司上班的人都衣冠楚楚、和蔼可亲,但他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可能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松尾贵史用他独特的角度呈现了一幅幅大家早已司空见惯的上班族画面,但那画面里包含的,却是一个个丑陋的社会缩影。

第二部:《东京扶梯》,导演:野泽直子

东京的自动扶梯多得数不清,它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承载着每天忙忙碌碌的东京人的生活。东京人在乘扶梯的时候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你不跑,那么就请你站在扶梯的左侧,把右侧的位置让出来,因为你的身后会有无数奔跑着上扶梯的人。导演野泽直子早年曾是日本搞笑界的一颗女星,后来出走美国,开始了独立电影的制作。在她的短片里,一个浓妆艳抹、打扮古怪的老女人肆无忌惮地在上班高峰时的扶梯上横行,旁若无人地又蹦又唱,画面配合动画特技来回闪切,突出了一股浓重的黑色幽默色彩。从画面来看,拍摄现场就是在公共场合,然而这样“动荡”的表演却没有激起周围行人的丝毫兴趣。

第三部:《约会》,导演:陈慧琳

也许陈慧琳导演的这部短片是这部电影中最别扭的一部,因为它太温馨了,温馨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那些谈情说爱的日剧。但也许这是影片里最讨好的一部,因为它请出了当红的人气明星深田恭子。一个简单的约会,一对漂亮的男女,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典型的日本风格,浪漫、优雅、充满甜蜜,而且带有灵异色彩。自从和金城武主演了电影《直到世界尽头》以后,陈慧琳在日本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这次意外以导演身份参加这部影片,不知对她的进一步人气提升会不会有所帮助。

第四部:《东日暮里五丁目》,导演:山岸伸

山岸伸在日本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女星写真集摄影家。不知有多少迷人的女郎在他镜头前宽衣解带,也不知有多少男性为他拍的写真集慷慨解囊。即使是当了导演,山岸伸仍然不忘老本行,他又搬来数名女星在他镜头前宽衣,只不过这次的场景变了,变成了东京东日暮里的一家女公共浴池。在这个浴池里有一个公用的体重计,几乎每个来洗澡的女人都要在入浴前后走到它上面去量量自己的体重。影片把这个体重计彻底拟人化,从它的视角望去,就可以看见那些女人因体重的变化而产生的欢喜悲伤。

第五部:《像……似的》,导演:日比野克彦

日比野克彦是一位现代派画家,他的作品曾经在威尼斯、悉尼等大型画展上受到过瞩目,目前他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在他的短片里,更多地表现的是“美术化”的画面。一个青年端坐在东京新宿闹市区的工地上,他的耳边在反复回响一个古老的绕口令。导演非常偏执地找了两个外国老人,分别用印度语和俄语朗诵这个超长的绕口令。最后,年轻人在山坡上铺了一块黄布,试图按照绕口令的内容走出迷宫,但是他失败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答案。这个绕口令就像日本社会中那些不断重复的工作一样,永远没有尽头。

第六部:《免费跑道》,导演:阵内孝雄

黑帮电影一直是日本影坛的一大特色,每年都会有不少部表现黑帮生活的影视剧问世,这其中,阵内孝雄就是一员干将。早期从事音乐创作的他突然改行拍起了电影,一部《爆裂都市》把他带入了黑帮电影的主力阵容。在这次的短片里,阵内孝雄仍然选择了黑帮题材,但却不再是争夺地盘、打打杀杀,而是讲述了一个黑帮老大因为看不惯自己儿子学校的操场而毅然出面,开辟了免费跑道的故事。这是一个黑色幽默,一个扣在日本黑帮老大头上的绝顶幽默。也许阵内孝雄的真正用意是向世人展现,日本的黑帮其实也有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尤其是在东京。

第七部:《马哈85》,导演:饭田KAZUNA

饭田KAZUNA,一个优秀的广告摄影师,1999年因为拍摄东京市长选举的海报而名声大噪,现在是东京炽手可热的摄影才女。近年来,饭田不断向音乐方面发展,有时也会涉及影视。在她的这部导演处女作当中,她把东京的退休老人都打扮成滑稽可笑的木偶,让他们像小剧场话剧那样表演一个个故事。在日本这个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里,老人问题越来越得不到大家的关注。也许,这位一向以照相机关注社会的女导演试图用老人天真的模样来呼唤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看完电影,还要提一下这部片子的制作人——TUNKU。他是几年前日本最火的摇滚乐队“SHYA乱Q”的灵魂人物。他曾经作为制作人,一手打造了现在人气十足的“早安少女队”。在音乐方面功成名就之后,TUNKU非常适时地激流勇退,悄悄地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然而组建后迟迟不见作品问世,不禁使人开始怀疑这位摇滚乐手的诚意。而实际上,TUNKU一直在暗中筹划这部集锦电影。

在影片拍摄完成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对记者表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策划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想多方位地表现东京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每天,在东京,各式各样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的各种状态都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这就是东京》。日本的电影现在越来越少,人们对电影的认识似乎都是好莱坞的大片。如果我们不动手拍一些片子,将来,还会有日本电影存在么?”

--------------------------------------------------------------------------------
日本音乐,生于70年代

1964年,成名不久的甲壳虫乐队从英国东渡扶桑,驾临日本武道馆,引起一片骚动。当时,二战后的日本正处于全面复苏经济的建设中,几乎断绝了和西方的文化交流。随着甲壳虫的在欧洲的崛起,日本的年轻人也迅速找到感觉,重新投入到欧美现代潮流的怀抱。

1968年在东京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宿JACK运动",大批有志青年汇聚一堂,构成了日本文艺史上最绚丽的一个时代。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很多日本文学和电影作品,都出自那个时期,出自那些思想动荡、行为飘渺的年轻文艺家:大岛渚、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横尾忠则、唐十郎、三宅一生、若松孝二、今村昌平,还有现今的东京市长石原慎太郎等等。与此同时,一批战后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多是伴随着四十年代赤坂见附(东京早期的爵士乐发源地)的歌舞升平长大,跟随着六十年代甲壳虫、滚石乐队或是大门乐队的音乐氛围悲喜,最终于七十年代全面爆发,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可惜的是,由于资讯的原因,这个日本音乐史上最成功的时期一直鲜为人知。其实平心而论,那个时代的日本音乐,并不逊色于欧美。

经典层出的怀旧时代

郁金香、吉田拓郎、荒井由实、井上阳水、山下达郎、大泷泳一、南天群星、矢泽永吉……,70年代的日本歌坛,是一段充满经典的黄金岁月,不论是民谣还是新音乐,经典作品都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

井上阳水,一个至今依然活跃在日本乐坛的老将,他的名字在很多日本人的心中都是神圣的。很多人把他称作是日本的JOHN LENNON,因为他的创作总是源源不断而且充满激情,永远不会枯竭。1972年,井上阳水的第一支单曲《没有雨伞》以最凄凉的布鲁斯唱腔,带着极其悲愤的情绪,控诉着日本青少年自杀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歌曲深深震动了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从此井上阳水的名字便绕梁三日,挥之不绝。《冰的世界》、《古怪舞者》、《每一夜》、《九段》,连绵30年的19张专辑,见证了东京这座无所不有的国际大都市的悲欢离合。井上阳水有一支名为《心的模样》的歌曲,无论从乐曲编排还是从歌词意境来说,都与罗大佑那首著名的《鹿港小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心的模样》的创作年代是1973年,远远早于《鹿港小镇》。莫非,连一代台湾音乐教父也从井上阳水哪里得到了灵感?

《NIAGARA TRIANGLE VOL.1》,由日本的三位创作歌手山下达郎,大泷咏一和伊藤银次在1976年共同出版的这盘专辑里,把BLUES融入了日本的演歌和琉球群岛的民族乐曲,形成了崭新的听觉效果,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次创新。山下达郎也是一位多产而且优质的音乐家,他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圣诞夜》,这首全日文的圣诞歌曲经过广泛的流传,最终居然被耶稣的后代们填上英文,变成了即使在欧美也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圣诞歌曲,每当圣诞夜来临,世界各地就会响起威猛乐队的《最后的圣诞节》,同时也会听到山下达郎的《圣诞夜》。而他的妻子竹内玛利亚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人,他们的搭配,颇有些塞尔日•甘斯布-简•伯金或是保罗•麦卡特尼-琳达•麦卡特尼的神采。

荒井由实虽然因后来嫁人而改姓松任谷,但是她把最美好的回忆都留在了荒井时代的歌声里。从1973到1970年,有人把这个时间段称作“YUMING民歌时代”,YUMING即为荒井由实的爱称。对于中国听众来说,她的音乐肯定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因为我们都曾经感受过那段台湾校园民谣的熏陶,都曾经在齐豫和潘越云们优雅而略带伤感的歌声中迷醉。在荒井由实的音乐里,这种熟悉的情感将再次席卷我们的灵魂。那份永不褪色的青春冲动,都集中在《飞机云》这张专辑里。荒井由实把她的心声,都写在这片生于70年代的唱片里。

独树一帜的爵士品牌

从村上春树的文字里可以感到,对于那个弥漫着恍惚的忧郁色彩的70年代,似乎只能用爵士乐的气氛去描述,这种气氛注定只属于那个年代。从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人渐渐淡忘了这种音乐。但是近年,一度被遗弃爵士乐在日本又重新掀起了一阵浪潮,这种回归甚至感染了一部分每日追逐滨崎步、宇多田的年轻人,他们开始接触爵士乐,开始喜欢上它,并且知道了一个品牌--"三盲鼠/TBM"(Three Blind Mice)。

爵士乐在日本的发展始于二战以后,可能是受到美国驻军的影响,日本在爵士音乐方面培养了大批成熟而稳定的听众。日本的爵士乐分为两派,一派以吸收欧美知名乐手为经营方针,一派以发展本国艺人团体为宗旨,两派明争暗夺地分割市场。后一派以"三盲鼠"为代表。"三盲鼠"是一个小型爵士乐唱片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为主的唱片公司,他们制作的音乐永远动听,从那些美妙的演绎和浓浓的东方意韵中,你听不到一丝商业痕迹。

"三盲鼠"的录音的成功归于神成芳彦先生。他是总工程师,从1970年开始负责了九成"三盲鼠"的录音。他喜欢强力而自然的爵士音色,不喜欢那种像"ECM"冷而清的音色,也不喜爱"Blue Note"那种造作的音色。在70年代,神成芳彦以多麦克方式灌录小型爵士乐队演出,录取三、四件乐器竟出动十支以上的拾者器,但最终效果出来却又好得让人不敢相信,乐器的透明度与结合力都好得让人目瞪口呆。他的精良技术和不懈努力使"三盲鼠"成为名牌。

"不是现场的,就不是爵士的",《斯堪的纳维亚组曲》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由高桥达也和"Tokyo Union"组成的Big Band(大乐队)在1977年完成了一次精彩绝伦的现场演出,地点是在东京最具活力的现代文化发源地涩谷。以往,日本人并不热衷搞这种大乐队形式的爵士乐,他们更多的是把美国的大乐队直接邀请过来。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在高桥达也等一批爵士乐手的竭力倡导下,"搞我们自己的大乐队"蔚然成风,日本人也开始走上了正规的爵士乐道路,"三盲鼠"便及时记录下了他们的声音。而当时另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山本刚,因为他弹得一手响亮而流畅的钢琴;而"山本刚三人组"也是一个相当有影响组合,因为他们被誉为70年代模仿美国著名的"奥斯卡彼得森三人组"模仿得最惟妙惟肖的人。但是这种"美誉"其实也为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为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日本乐手都是在模仿,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并不多。他们1977年的作品《Midnight Sun》是"三盲鼠"为他们制作的翻身之作,全面展现了原创爵士乐的魅力。山本刚出色的钢琴演奏技巧保证了这张唱片的听觉质量,据说,现今日本最著名的钢琴家坂本龙一也曾受到过这张专辑的影响。

眼花缭乱的现代世界

80年代,日本的音乐很少能够流传到我们大陆,但是他们的歌曲有很多都被港台的音乐人"剽窃",填上歌词,变成了中文歌曲,从而被我们认识。直到今天,我们还会不断地发现:原来这首歌也是日本的!齐秦的《原来的我》、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周华建的《花心》、王靖雯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张学友的《太阳、星辰》……这些曾经让我们深爱过的音乐居然都是改编自日本歌曲。

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今天的日本音乐正在向一种极端的方向发展,恐怕我们的音乐人想剽窃也无从下手了。涩谷的街头,在这个展现着当今日本青年现代风貌的地方,居然看不见一个"留着一头黑发"的日本人。这些"变了种"的东方人在玩儿着一种越来越倾向于感官刺激的音乐。在街上的大广告牌子上,新一代日本"视觉系摇滚"的巨像随处可见,JILS、SHAZNA、DIR EN GREY,怪异的名字和怪异的造型,让人无法分辩男女,无法识别种族。也许,日本人总是需要有新的刺激才行吧。

不过,在一片混乱的状态中,仍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优秀音乐人。可能尾崎丰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他是近20年来日本乐坛的一颗“原子弹”,他的叛逆性格和评判精神给日本歌迷的听觉和视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把他称作是“一个时代的歌唱者”。在一次演出当中,反对核战争的尾崎丰从6米高的舞台照明灯架上纵身跳下,造成骨折,但仍然坚持演唱,令全场观众凄然泪下。他的作品《十七岁的地图》、《毕业》、《我爱你》等均成为词曲皆佳的经典之作。1992年4月,年仅26岁的尾崎丰因肺水肿去世,一代精神领袖悄然离去。在他之后,日本乐坛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极具批判精神和社会意识的歌手,流行音乐开始放弃精神而注重形式。

“原始的爱”是9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支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摇滚乐队。之所以称为“后现代”,是因为他们的音乐把朋克、摇滚、布鲁斯和爵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美轮美奂,精益求精,这是很少见的。与其他出片频繁的日本乐手相比,他们每张专辑都会花1-2年去精心推敲、制作,所得作品自然不同寻常。而作为90年代的最佳偶像乐团,SMAP的五名成员都具有相当高的个人魅力,木村拓哉更是风靡亚洲的顶尖帅哥。从艺7年来,SMAP已经从最初的小男生跳舞组合逐渐演变成一个洋溢着成熟男性气息的、具有很高音乐素养的超级团体,这种演变,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察觉。至于现今红透半边天的R&B女皇宇多田光、摇滚旗手椎名林擒和流行音乐大姐大滨崎步,早已在我们这边也培养了足够的人气和受众,自然不用多费口舌,只是在她们的音乐里,不可能再有严肃的题材和警醒的意识,有的,就是音乐,丰富多彩、五颜六色,叫你晃着头,摆着手,伸着脚,陶醉。

--------------------------------------------------------------------------------

100部日本电影

■《电影旬报》:电影人评选的历史上的最佳100部影片
——日本映画篇

前言

  日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于1999年10月下旬,为纪念该刊诞生80周年,继100部最佳外国影片之后,又由140位电影界人士选出本世纪100最佳部日本影片。结果,著名导演黑泽明1954年的作品《七武士》独领一个世纪的风骚,名列第一位。我根据介绍整理成这个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呢?请见后记。 

日本电影第一人
  
  黑泽明的《七武士》在《电影旬报》历年选举中,都能稳入“十大”中的前三名之列。这次千禧选举,终于被确定其日本电影第一人的地位。在日本电影史上,象黑泽明这样的闻名全球的导演,可谓前无古人;即使后有来者,也可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另外,黑泽明也是入选日本百佳影片作品数最多的导演,计有《七武士》、《罗生门》、《活着》、《用心棒》、《天国与地狱》、《野良犬》、《武士勤王记》、《红胡子》、《美好的星期天》、《蜘蛛巢城》、《穿心剑》、《酩酊天使》及《影武者》等共十三部。
  除《七武士》独占鳌头外,《罗生门》亦列入十大中第五位,而排名最后是第82位的《酩酊天使》。

大岛渚的七部

  大岛渚并无影片入选十大,但打入百佳电影有七部,仅次于黑泽明。他的七部片是《少年》、《青春残酷物语》、《日本的夜与雾》、《感官世界》、《新宿小偷日记》、《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日本春歌考》。
  以上七部片,若按传统观念,以《感官世界》最震惊世界,《青春残酷物语》最受影评界推崇;但在百佳片选举中,却以《少年》排名最高,列第21位。

今村昌平与木下惠介

  紧随黑泽明和大岛渚之后,获入选影片最多的导演是今村昌平与木下惠介,两人分别有六部片入围,其中今村昌平64的年作品《赤色杀意》列第7位,木下惠介的经典名作《二十四之瞳》排第8位。
  今村昌平的六部片是《赤色杀意》、《我要复仇》、《日本昆虫记》、《诸神的欲望》、《人间蒸发》、《猪与军舰》。
  木下惠介六部片是《二十四之瞳》、《楢山节考》、《野菊之墓》、《卡门还乡》、《笛吹川》、《日本的悲剧》。

曾经辉煌的殿堂大师

  被欧洲电影界备加推崇的殿堂大师级的沟口健二,这次只有《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及《近松物语》三部入围。另一位大师成濑已喜男也只有《浮云》、《乱云》、《闪电》和《饭》四部片上榜,而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仅有《东京故事》、《麦秋》及《秋刀鱼之味》入围。但以上三位大师都有片打入十大,如《浮云》列第2位,《东京故事》第3位,《雨月物语》第10位,总算仍是显示了殿堂级人马的不可动摇的经典性。

深作欣二大爆冷门

  冷门是谁?最大冷门当推深作欣二的黑社会片《无仁义的战争》被选入百佳片的第8位,与木下惠介的《二十四之瞳》并列。《无仁义的战争》的暴戾火爆,与《二十四之瞳》的纯爱纯情,完全是截然相反的题材和感觉,同列第8位最佳片,可谓相映成趣。
  深作欣二的另一部黑社会片《仁义之墓场》也在百佳片之列,排名第38位,除两部“仁义”片外,深欣二尚有《情义两心知》及《火宅之人》入选百佳,这两部影片都由松坂庆子主演。

黯淡的九十年代

  不难看出,这次日本百佳片评选,以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入选最多。而离我们最近的九十年代却只有九部片入围。其中以崔洋一的93年作品《月亮在哪边》排第21位最高,其次是周防正行的96年卖座片《谈谈情,跳跳舞》,排名第31位。而近年来人气很盛的北野武只有两部片入选。
  九十年代入选百佳片计有《月亮在哪边》、《谈谈情,跳跳舞》、《求爱者》、《小奏鸣曲》、《坏孩子的天空》、《樱圆》、《午后的遗言》、《X圣治》、以及动画《幽灵公主》。当中由原田美知子主演的《求爱者》,与役所广司主演的《X圣治》是98年作品。
  顺便一提,百佳片内只有两部动画入选,除上面的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外,另一部也是他88年的作品《龙猫》,后者名列第31位。 
 
他们的视野和我们的视野

  也许大家都会发现,在这次评选当中,我国观众所熟悉的影片很少入选。比如早期的《人证》,《啊,野麦岭》,《阿西们的街》,《追捕》,《远山的呼唤》,《砂器》,《狐狸的故事》,还有近年来在国内非常受好评的《乱》,《情书》,《燕尾蝶》,《花火》,《失乐园》,《菊次郎的夏天》等。这其中的不少作品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都是高水准的,象《情书》,这部影片不知成为了多少人心中的经典。
  可是,日本的电影工作者是相当严格而且相当有独到见解的,他们评选出来的作品即不会参考其他国家的口碑也不会完全按照传统论调照搬。应该说这次《电影旬报》的评选是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客观性的。当然这里面也与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虽然我国的观众在看到如此陌生的一个大名单后会感到有些遥远和遗憾,但是这份名单的出现,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电影全貌和感受经典影片的魅力,无疑是一次珍贵的财富。但愿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一览这些电影杰作。

日本100部最佳电影评选名单

名次   影片名   导演   年代

1、《七武士》(黑泽明,1954)
2、《浮云》(成濑已喜男,1955)
3、《饥饿海峡》(内田吐萝,1964)
3、《东京故事》(小津安二郎,1953)
5、《幕末太阳传》(川岛雄三,1957)
5、《罗生门》(黑泽明,1950)
7、《赤色杀意》(今村昌平,1964)
8、《无仁义的战争》系列(深作欣二,1973-1974)
8、《二十四之瞳》(木下惠介,1954)
10、《雨月物语》(沟口健二,1953)
11、《活着》(黑泽明,1952)
11、《西鹤一代女》(沟口健二,1953)
13、《真空地带》(山本萨夫,1952)
13、《切腹》(小林正树,1962)
13、《盗日者》(长谷川和彦,1979)
13、《龙猫》(宫崎峻,1988)
13、《泥河》(小栗康平,1981)
18、《人情纸风船》(山中贞雄,1937)
19、《手车夫之恋》(稻垣浩,1943)
19、《用心棒》(黑泽明,1961)
21、《情义两心知》(深作欣二,1982)
  《少年》(大岛渚,1969)
  《月向在哪边》(崔洋一,1993)
  《麦秋》(小津安二郎,1951)
  《我要复仇》(今林昌平,1979)
26、《家族游戏》(森田芳光,1983)
  《曲终魂断》(野村芳太郎,1974)
  《青春残酷物语》(大岛渚,1960)
  《人间的条件全6集》(小林正树,1959-1961)
  《来日再相逢》(今井正,1950)
31、《湿濡的情欲》(神代辰已,1972)
  《有熔炉的村子》(浦山桐郎,1962)
  《喧哗哀歌》(铃木清顺,1966)
  《幸福的黄手绢》(山田洋次,1977)
  《谈谈情,跳跳舞》(周防正行,1996)
  《日本昆虫记》(今村昌平,1963)
  《夫妇善哉》(丰田四郎,1955)
38、《求爱者》(平山秀幸,1998)
  《红发女》(神代辰已,1979)  
  《远雷》(根岸吉太郎,1980)
  《仁义之墓场》(深作欣二,1975)
  《小奏鸣曲》(北野武,1993)
  《天国与地狱》(黑泽明,1963)
  《日本最长的一日》(冈本喜八,1967)
  《日本的夜与雾》(大岛渚,1960)
  《野良犬》(黑泽明,1949)
  《神军》(原一男,1987)
  《龙二》(川岛透,1983)
49、《安城家的舞会》(吉川公三郎,1947)
  《弟弟》(市川崑,1960)
  《武士勤王记》(黑泽明,1958)
  《十三人之刺客》(工藤荣一,1963)
  《近松物语》(沟口健二,1954)
  《幽灵公主》(宫崎峻,1997)
55、《青色山脉》(今井正,1949)
  《诸神的欲望》(今村昌平,1968)
  《坏孩子的天空》(北野武,1996)
  《樱圆》(中原俊,1990)
  《青春杀人者》(长谷川和彦,1976)
  《台风俱乐部》(相米慎二,1985)
  《丹下佐膳馀话》(山中贞雄,1935)
  《赤色教室》(曾根中生,1979)
  《楢山节考》(木下惠介,1958)
  《野菊之墓》(木下惠介,1955)
  《宫本武藏全五部》(内田吐萝,1961-1965)
  《龙马暗杀》(黑木和雄,1974)
67、《赤线地带》(谷口千吉,1953)
  《赤胡子》(黑泽明,1965)
  《车站》(降旗康男,1981)
  《恋人们的欲望》(神代辰已,1973)
  《三垒手》(东阳一,1978)
  《细雪》(市川崑,1983)
  《三里塚边田部落》(小川绅介,1973)
  《青春的蹉跎》(神代辰已,1974)
  《日本的悲剧》(木下惠介,1953)
  《像那样的东西》(森田芳光,1981)
  《裸岛》(新藤兼人,1960)
  《出差》(野村芳太郎,1957)
  《乱云》(成濑已喜男,1967)  
  《约会》(齐藤耕一,1972)
  《野兽之死》(村川透,1980)
82、《感官世界》(大岛渚,1976)
  《赤提灯》(藤田敏八,1974)
  《赤西蛎太》(伊丹万作,1936)
  《球谣魔影》(市川崑,1977)
  《闪电》(成濑已喜男,1952)
  《鸳鸯歌合战》(牧野雅弘,1939)
  《葬礼》(伊丹十三,1984)
  《影武者》(黑泽明,1980)
  《火宅之人》(深作欣二,1986)
  《卡门还乡》(木下惠介,1951)
  《听吧,禾田序之声》(关川秀雄,1950)
  《X圣治》(黑泽清,1998)
  《沓挂时次郎,游侠一匹》(加藤泰,1966)
  《蜘蛛巢城》(黑泽明,1975)
  《暴的果实》(中平康,1956)
  《午后的遗言》(新藤兼人,1995)
  《秋刀鱼之味》(小津安二郎,1962)
  《次郎长三国志》(牧野雅弘,1952-1954)
  《新宿小偷日记》(大岛渚,1983)
  《砂丘之女》(勅使河原宏,1964)
  《美好的星期天》(黑泽明,1947)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大岛渚,1983)
  《W的悲剧》(泽井信一郎,1984)
  《忠治旅日记全三部》(伊藤大辅,1927)
  《流浪者之歌》(铃木清顺,1980)
  《穿心剑》(黑泽明,1962)
  《东海道四谷怪谈》(中川信夫,1959)
  《不要口出狂言》(阪本顺治,1989)
  《肉弹》(冈本喜八,1968)
  《日本春歌考》(大岛渚,1967)
  《人间蒸发》(今村昌平,1967)
  《八月湿润的砂》(藤田敏八,1971)
  《笛吹川》(木下惠介,1960)
  《猪与军舰》(今村昌平,1960)
  《正午的黑暗》(今井正,1956)
  《饭》(成濑已喜男,1951)
  《酩酊天使》(黑泽明,1948)
  《被遗弃的女人》(浦山桐郎,1969) 
 
后记

  1。我的遗憾:《晚春》没有入选,《怪谈》也没有,《秋津温泉》,《最危险的游戏》,《人证》,《诱拐报道》,《将一军》,都没有。
  2。矛盾的翻译:日本的东西翻译起来会有和其他语种不同的困难。因为他们也有汉字。但字的意义和我们的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稻妻〉,这是成濑已喜男1952年的作品。但这个词的意思是“闪电”,所以我把它这样译了。再比如:〈人情纸风船〉,这是山中贞雄1937年的,也是备受法国导演特吕弗称赞的一部电影,但是什么是“风船”呢?是气球!这甚至对理解整部影片都会产生影响。还有,〈用心棒〉其实就是保镖的意思。。。应该说,大部分名称是很容易看懂的,如:〈青春残酷物语〉,〈东海道四谷怪谈〉等,但也有不少是略带神秘感的,象〈日本春歌考〉,〈鸳鸯歌合战〉,〈野良犬〉,〈楢山节考〉等,我只能先解释一下“鸳鸯歌合战”,这是“情歌合唱”的意思。其他的,就不是一言两语能讲清楚的了,因为会涉及太多的日本文化和风俗。而且到底应该怎么翻译,我自己也不知道。
  3。我的兴奋:〈W的悲剧〉!!“是我杀死了爷爷!”——名字异常可笑的80年代日本大偶像药师丸博子主演的这部影片,当年给了我巨大的刺激。它的情节发展,场面调度,人物造型,都是我永生难忘的。
4。关于那100部外国片:那一期的“KINEJUN”我也买了,900日圆那。但是我不慎把它落在了成田机场的男厕里。肯定不是被冲掉了,可能是放在了地上。捡到的那个小子会不会高兴呢?现在我宣布:获日本〈电影旬报〉100部最佳外国影片评选第一名的是——1949年的英国电影〈第三者〉。其他的,我再漫漫回忆。

--------------------------------------------------------------------------------
东京逛街注意事项
时差:比北京早一个小时。
气候:东京位于日本九岛上,位置居中,气候稳定,四季分明,春季百花盛开,夏季暑意浓,冬天寒冷,需携带保暖衣物。冬天平均温度约为5~7度,夏季约为20~25度之间。
语言:日语,一般人均懂汉字,不谙日语者可笔谈,年轻人多半听得懂简单英语,但会话能力非常低。
交通:东京的地铁和电车(轻轨)几乎是全世界是最发达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强力推荐。记住:不要打车。
货币:日元分为纸钞与硬币两种,纸钞有1万、5千、2千、1千四种面额,硬币有500、100、50、10、5、1圆6种面额。在日本当地银行是最有利的兑换地点。东京市内银行在上班时间内都可以作外币兑换,日文称为"两替"(发音:辽盖),百货公司或大型观光饭店也可以兑换,但汇率较为不利。
小费:日本一般消费附加消费税5%、服务费10%,高级餐饮店收服务费,一般餐厅只收消费税,不必给小费。
商店购物:一般商店及购物广场营业时间平日为10:00~20:00,周六、日及国定假日照常营业。大百货一般19:00关门。
信用卡:大型旅馆、餐厅可用,但一般民宿、小旅馆、商店、餐馆只收现金,最好在消费前问清楚。
电压:100或200伏特,50周波,插头与国内相同。

东京的公共汽车、地铁起价是160日元,相当于北京车票价(1元)的12倍,地铁票价(3元)的4倍。出租车起价为660日元,2公里以上加价,相当于北京出租车的5倍。在日本购买汽车,比北京便宜很多。一辆本田CRV,可属中档,230万日元,一辆本田Logo110万日元,分别相当于人民币17万和8万元。

在电信方面,日本国内电话3分钟30日元,国内平信80日元,明信片50日元,价格都较高。但是国际电信却非常便宜。打电话到中国,3分钟270日元,5分钟420日元,即每分钟90日元或84日元,合人民币6.7或6.3元。

日本的电器在世界上具有领风骚的地位,素以质优、精致著称。据说,日本各大电器公司每过半年就要推出新一代产品,因此电器商店也每过半年即于3月和9月减价销售。9月下旬我到筑波“石丸电气”商店正赶上特价销售,各种电器都有不同幅度的降价,如松下全自动洗衣机原价9.28万日元,特价8.68万,爱华25寸彩电原价3.68万日元,特价2.86万。就整体而言,日本电器的价格和北京电器的价格相差不多。

总的来看,东京地区的农副产品,除少数物品,一般相当于北京的三、五倍至十几倍。日本服装、交通费、房价等,也大都在这个范围之内。房租奇高,相当于北京的几十倍至上百倍。

--------------------------------------------------------------------------------
拓哉谈配音
■拓哉开放区
文/木村拓哉译/oyosan

“动画片对我来说,有一种非常亲近的感觉,就如父母、兄弟、好友”——拓哉

为宫崎骏的最新作品《哈尔的移动城》担当配音的木村拓哉声称,“整部作品,我已经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现在,木村拓哉敞开心扉,开始探询自己与动画片的深深情缘。


在第一次去《哈尔的移动城》配音现场的路上,我非常紧张,想到了许许多多,试图拿以往的经验来鼓舞自己,但很快发现都是徒劳。最后索性舍弃各种杂念,径直走进了工作室。可想而知,我得到了导演和在场工作人员怎样“温柔”的接待,他们就像对待一个刚进学校的老师那样,想尽办法使我放松。当大屏幕亮起、画面出现以后,我迅速投入,自己的感情通过声音,开始传递给那上面的人物……

感觉配音这项工作是一种很特别的艺术形式,配音人的感情起伏似乎不是通过思考,而是直接由所见画面带动,并且陶醉其中。当然,我的手心里早已是“汗流浃背”(笑)。当结束了一个段落、忽然听到“好的,这段OK了!”的声音传来,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边琢磨着“啊!?难道这样就行了吗?”,一边却在偷着乐(笑)。我想,那就像第一次涂了口红的小丫头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的感觉吧。总之那一刻,快乐、憧憬等等,各种情绪都交织在了一起。

回想起来,从很小的时候,动画片就是我的好伙伴。那时候,为了一部傍晚播出的动画片,我会拼了命似地跑回家看。对动画片的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似乎注定要为我带来些什么,就像一个人随着时尚潮流的变迁,自己的观念也在改变一样。比如小学四年级如果不看《飞翔的队长》可能我就不会去踢球,又比如看了《明天的乔》以后,认识到和那个乔比起来,坚强的力石彻其实更讨人喜欢;而像白木叶子那样的女孩,绝对是自己长大后讨厌的类型(笑)。最逗的是看到《鲁宾三世》里的怪盗鲁宾在山路上行走如飞的样子,竟然自己也跑到山上去模仿,结果当然是不幸摔伤。在各种各样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尝试了很多很多,自己也在这种摸爬滚打当中慢慢长大。现在来看,真的要感谢那段时光。

而宫崎骏的作品是我长大以后才接触到的,也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这次进入剧组之前,我想在家先读一遍剧本,可是看着文字,对于如何表现那些意境心里完全没谱,于是认定光看剧本是不行的。后来虽然拿到了无声的纯画面版,想对着画面练习配音,但好几次都不知不觉就陷入到故事当中,看来我真是个动画片迷!要说那剧本少说也有15页,可是看着画面,我感觉瞬息之间就能完成一遍通读。

与其说那画面使我震撼,不如说是画面里的“世界”令我陶醉。宫崎骏的作品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那种打打杀杀的强悍或者钩心斗角的复杂,而是他一贯保持的道德观。很多动画片看完,常常会发出“对待一个失败的好朋友,怎么会那样?”之类的愤慨,但宫崎骏的作品不会,看他的电影,往往会产生共鸣。这次我为主人公哈尔配音,哈尔在报纸的宣传词里被定性为一个“软弱的巫师”。软弱的?我吓了一跳,因为在配音时,我丝毫没有对我的人物产生这样的感觉,我认为那是一个不会粉饰自己、把各种情感都直接表述的角色。尽管在他长大之后,会经历一些挫折和不幸,也会在爱人面前隐藏自己内心的情感,但那确实是个淳朴的家伙!对他的内心我非常理解。宫崎骏的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尽管环境、性格、年龄各有不同,但是我深深意识到,对于日本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现在,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非常想和宫崎先生一起去旅行几天。我可以和他聊很多的话题,也可以和他一起经历一些事情。我想旅行中的宫崎先生应该是位满头白发的少年,吸烟的样子也蛮可爱,身上嗅不到一丝金钱的味道,即使被一群大人团团围住也露出一副天真的样子,就像一个有着旺盛好奇心和出众智慧的少年才子……

大家都知道,动画片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很多动作、很多力量、很多色彩,都只有在动画片里才能得到体现。时常我们会被动画片感化,产生一种把那些虚幻的、动画片里才有的东西在现实中实现的冲动。就像我们几个(SMAP),有时在开完一场悠闲自得的演唱会之后,常常会感叹“要是生活也是这样那该多好”。我常想,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和他的行动完全吻合可能会很不错,但假如“偷一下懒”,说不定也会得到意外的感动。动画片的诱人之处在于,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找到共同语言。不是么?大家不是经常聚在一起,陶醉在一部动画片里么?动画片的力量,会带给人喜悦。我认为这很了不起。

--------------------------------------------------------------------------------

日本影坛,“大物”骚动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语言里充斥着夸张的语汇,他们喜欢把事物形容得花里胡梢,越“大”越好,越“飘”越妙。他们经常会使用“大物”一词,用来表示某些来势汹汹、背景复杂、具有时效性和权威感的人或事物。以“大物”来概括8月的日本影坛,可谓恰如其分。各路人马纷纷出动,银幕内外,上演着一出出热闹好戏。

大物一:用本土力量抵抗“911”
《寅次郎的故事》和《傻瓜钓鱼日记》是日本本土两部经久不衰的系列电影,前者的男主角扮演者渥美清已告别人世多年,而后者的续集还在不断推出,而且声势越来越浩大。

8月4日是渥美清的纪念日,这天恰逢《寅次郎的故事》导演山田洋次的最新大作《隐剑•魔爪》的首映记者会,会上,山田洋次对渥美清的离去感慨万千,“渥美清先生不但是位优秀的演员,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评论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拍出一部得到他褒奖的电影,让他看到日本电影的不屈不挠”。

或许用“不屈不挠”来形容本土电影有些言过其实,但时下的日本电影的确面临着巨大挑战。整个8月,日本影坛的最大看点都集中在了《华氏911》这部颇具争议的美国电影身上,从政客到民众,从影迷到评论家,似乎无人关注本国电影的发展。于是,便有了一声愤怒的“打倒麦克•摩尔(《华氏911》的导演)”的口号传出,来自《傻瓜钓鱼日记》这部看上去有些笨笨的日本系列长片。

自8月21日起,《傻瓜钓鱼日记15-小滨有没有明天?》就将在日本全国上映,在首映典礼上,影片三大主演西田敏行、江角真纪子和三国连太郎一起为电影造势,不仅明确提出了要挑战《华氏911》、打倒麦克•摩尔等口号,还将目标锁定在明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口号与目标是否合适暂且不论,至少这个8月,日本的电影人用自己的行动在努力捍卫本土电影的尊严。

大物二:怪兽奥林匹克
雅典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各种围绕奥运的噱头也接踵而来。前不久,刚刚在上海结束外景拍摄的日本大型怪兽系列片《哥斯拉》剧组回到东京,对影片进行了最后阶段的处理工作。命名为“FINAL WARS”的这部哥斯拉告别篇场面颇为宏大,拍摄场景也异常丰富多变,而且此前几十年在前27集哥斯拉电影中露面的各路猛兽也都将系数登场,因此被日本媒体宣传为“哥斯拉怪兽的奥运盛宴”。

导演北村龙平表示,莫斯拉、安吉拉斯、埃比拉、奥尔加等经典怪兽以及哥斯拉最新的对手蒙斯拉-X都将出现在这部终结篇里,总计11头,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为了营造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剧组还用最新的电影特技将哥斯拉与蒙斯拉-X的压轴大战安排在南极进行。制片人富山省吾称,“和奥运会一样,哥斯拉以及电影里的各路猛兽也将展现自己最高的技艺,为观众带来感动”。

最后一集哥斯拉将在年底上演,日本方面希望实现悉尼、纽约、巴黎、上海和东京五大都市同步首映的壮举,但能否实现,还要看各方反应。

大物三:来自天堂的神秘影像
提起黑泽明,全世界的影迷都会景仰。随着一代电影大师的离去,日本电影逐渐陷入一种群龙无首的境地,虽然在国际上佳作频传,但始终分量不足。为了唤起人们对昔日大师的缅怀和追忆,东京近代美术馆电影中心于近日上映了一部特殊的黑泽明电影,再次掀起“黑泽热潮”。

这部备受关注的影片为1946年日本战败后不久,黑泽明与另二位导演共同执导的《创造明天的人们》。据说黑泽明生前对此片的评语是“很难相信那是我拍的电影”,加之战后首映以来,半个多世纪从未上演,因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神秘感。当时,黑泽明联手山本嘉次郎和关川秀雄两位导演,以一家钢铁公司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劳动者阶层从陈旧制度的迂腐中觉醒并决心革新的故事,运用了大量记录片的写实手法,拍摄了这部基调凝重的影片,但因为一直未被列入黑泽明执导的电影名单,所以直至今日,围绕此片的很多故事还都是谜。相信在此次展映之后,影迷对已故一代电影宗师的经历和思想,都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大物四:影迷首相的难言之隐
从外貌来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像政治家,而像是一个搞艺术的。可能大家有所不知,此人身上确实有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小泉家中藏有数千CD唱片,种类各异,从古典、歌剧,到摇滚、爵士,一应俱全,他经常会向媒体展示自己的唱片收藏,并面对镜头为公众推荐好的音乐。除此之外,小泉首相还有另一大爱好,也属艺术范畴——观影。

8月初,小泉忙里偷闲来到东京银座,观看了纪录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影片《舞台上的猫王》。小泉自称是个彻头彻尾的猫王FANS,对很多猫王曲目都如数家珍,尤其对《想你、要你、爱你》这首歌情有独钟,对这部电影也大加赞赏。观影后有记者问他,“与猫王对音乐的热情相比,您对政治的热情如何”,小泉对此未作正面回答,而是用行动进行了答复——随着《华氏911》在日本上映期(8月21日)的临近,日本政界不少官员都先睹为快,并推荐给“影迷首相”,但小泉却一直回避,对此话题含糊其辞。因此,本周日本政界传出“花边”:小泉首相其实最想看《华氏911》,但为什么不看呢?因为他怕看了以后布什打他屁屁!

--------------------------------------------------------------------------------
魔女的条件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称霸世界之前,日本女性曾主宰这个项目多年,那时候,她们获得了一个特殊的称号——东洋魔女。所谓“魔女”,是指一种惊人的意志力,而非什么魔法。到了90年代,一部名为《魔女的条件》的日剧迅速风靡亚洲,但此“魔女”已非彼“魔女”,日本女性特有的意志力早已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爱情千变万化的“魔法”。

同为典型的东方女性,日本女子却是那样的不同。如果说西方人看待中国女性,尤其是电影作品里的中国女性时,还多少带有一丝猎奇色彩,那么在他们眼里,东洋女子则完全是另一副造型——她们时尚、嬗变,思路开放,行为复杂,伴随着日本日益前进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一点一点地披上了“魔女”的外套。

日本的电影人已经不再停留在日剧的高度,告别了那些要么疯疯癫癫要么死去活来的爱情种子,他们开始寻找日本女人新的个性。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一个彻底的“魔女时代”,女人们的选择早已告别了单纯的家庭、公司、爱情、友情等概念,她们不再墨守陈规,不再妖媚,也不再为爱情冥思苦想,“魔女”的世界,原来如此变化多端。

魔女的条件之一:青春就是残酷

前些年,“援助交际”开始在日本的大城市里风行,打扮成高中女生模样的一群少女,头戴小白花,在街头游荡。她们的目标是那些衣冠楚楚的中老年男性上班族,通过陪酒、陪舞甚至陪床,来挖空他们的钱包。《涩谷24小时》就是一部反映“援助交际”的电影,它在所有的青春片里显得格外特殊,因为现实就是如此真切、残酷。

一群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肆无忌惮地谈论着卖春、堕胎这样的话题,脸上的表情却平和、自然;她们中的有些人,明明年纪轻轻,却已经开始感叹自身的衰老和岁月的流逝。虽然这部影片的导演原田真人向来以真实反映日本社会的黑暗角落著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有这样的青春,在短短的24小时,会经历那么多的耻辱和苦难。

不过,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单纯表现情色的电影,那就错了。影片在呈现援助交际的背后其实展示的是少女之间美好的友谊,从互相猜忌,排斥到慢慢学会善待和容忍,最后不舍留恋。然而,这不是一首普通的青春赞歌,那些动荡的镜头语言似乎对残酷青春里的真情流露也半信半疑。

魔女的条件之二:生活要有怪癖

东京的房屋密密麻麻,枳次鳞比,生活在那样的都市容易使人窒息。现代的东京女孩早已告别了贤妻良母的形象,更多地放逐在自由职业的舞台和狭小却不可告人的私秘空间里。也许她们的行径并不能被称为变态,但越来越多的怪癖在这城市中浮现。

或许是从狗仔队得来的灵感,有个女孩每日拾捡男人丢在公寓底下的垃圾,并且兴冲冲地带回她的私密角落。审查男人日常生活的垃圾,变成每天的惯例。从那些拼凑起来的男人废弃物品中,女孩逐渐找到了一种爱。

这是部探索的电影,《东京垃圾女郎》,电影里的女孩同样也充满探索性。她剪隔壁男人的照片,贴上自己的那一半佯装合影;她将他揉掉的音乐创作草稿拿来弹奏,想象是给自己的歌;还将他的女人赶走,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他的新女友。过着鲨鱼般生活的男人装作不知道,他定时倒垃圾,带女人回家过夜,余光里清晰瞥见垃圾女郎飘忽的行踪,他表演着放浪不羁的摇滚乐手,满足女孩的偷窥欲望。其实对他们而言,偷窥与被偷窥都是种极乐的amusement。

垃圾女郎的初恋,始于孤独,终于孤独,最终竟是和男人无关。她的自尊那么强烈,爱情那么纯洁,对比起来,那个所谓才气逼人的乐手倒成了俗不可奈,成了终于被垃圾女郎丢弃的一个废品。

魔女的条件之三:爱情不能平凡

看过《情书》的人,都会对那个结尾热泪盈眶。画中的少女传递了最温馨、浪漫的情感,勾起所有对初恋的甜美回忆。日本女性应该就是那样——清纯、自然、善良,无论是《W的悲剧》,还是《幸福的黄手绢》,电影里的日本女人,从来都是那么讨人喜欢。

然而对于“魔女一代”的日本女人来说,一般意义的温馨浪漫已经无法构成爱情的精髓。在动荡不定的环境和心情里,她们渴望的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情感,为了爱情,她们愿意付出自身的所有,甚至可以不惜生命。

《恋爱写真》是一幅幅拍得美轮美奂、捕捉了人生百态与世情的照片。年轻的诚人想成为专业摄影师,却屡遇挫折。某一天,他收到分手3年的女友静流从纽约寄来的信,但却听说她已死去。诚人亲身到纽约寻访,开展一段冒险之旅。最后发现原来静流的信是隔世情书,死去的她像天使一般守护并鼓励他,助他再闯梦想之路。

这里揉合了爱情、死亡、哲学等题旨,几个意念互相紧扣,形成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意念——爱情的世界是如此令人激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与发掘。女孩用她的摄影机捕捉、探索人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点滴,正如电影的英文片名“CollageinOurLife”──“生活拼图”。而男孩在寻访爱人的过程中,也逐渐被那远在天堂里的真爱所感化。

魔女的条件之四:想到就能做到

古人语,因祸得福。经过大大小小7次的失恋,一个女孩已经接近崩溃边缘。但是作为意外的回报,她每次失恋后排出的尿结石竟然有了作秀的可能。试管里的石头在盥洗室的壁上泛着别样的光芒,吸引了嗅觉灵敏的媒体、商人和感情骗子。他们把女孩团团围住,一夜之间打造了一位“卖自己的石头”的名人。女孩开始迷失,好像一切都因为这痛苦的堵塞而突然变得幸福而且阳光明媚。

这样的故事,出自《第七次纪念》这部看似离奇的影片。这将给所有希望成名的女性一个启示: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或许在日本人眼里,成功了,只要有媒体介入,污垢也是异香。这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氨气刺激的年代,在我们被工作压制肉体和灵魂的欢呼,女人们的选择,至少拿自己的玩意交易是公平的,这恐怕也是女权主义的呼声之一。

但是,任何成名和交易都有后果,镁光灯下的欣喜是一时的,传媒会将它编成榨取你私生活的绳索,让你不再真实,让你在习惯的慌言里埋葬自己。而在理想和存在夹缝里的我们,应当明白,网络上的“X子美”等人只是想打造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已。这个社会成功和经济是卵生兄弟,“纯粹”,在当下的世界里变得异常滑稽,在一个3000元就能将你包装成少女的今天,纯粹早就成为一种对往日回忆的价格。然而,在物质的成就里并没有阳光的温暖,一次意外已经足以让所有的人面定格,拜物的女人们永远不会消失。
--------------------------------------------------------------------------------
发表于 2005-5-20 17: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发表于 2005-5-20 18: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够长的,写得很不错,有收获。排名100的电影有那么多!夜叉竟然没有收录,伊豆的舞女有这么多版本,竟然也没有收录,奇怪。作者对几部电影的评价十分到位。
发表于 2005-5-20 1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地難得一見的好文
此文作者水平甚高
對各方面都有涉獵
觀察入微
連和RR..Telarc.齊名的hi-end發燒片商三盲鼠都有提到
看來是個人材
发表于 2005-5-20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身经历”是最好的调味料。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5-5-20 21: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涵盖很广,学到了不少东西,不错。不过对于电影的排名有点惊讶,好多都没听说过,不知道日本人的审美观点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5-5-20 22: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的审美观,偶觉得大方向还是很正常的,小部分上有点不正常
关于反映政治问题和大国间问题的电影一概不入选,我觉得是很正确的标准
日本这个民族始终和我们这个民族有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5-20 23: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让人耳目一新,既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让你学到很多
又有很多熟悉的东东,让你产生共鸣。
对日本电影,音乐以及东京的社会环境的谈论都很精练
真的是很喜欢这篇文章啊!!!
发表于 2005-5-21 1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啊,长了知识了 mine02.gif
发表于 2005-5-21 14: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长文里,看到了这个名字:伊藤银次,听过一首歌,非常喜欢,但对其一无所知,不知谁能帮忙介绍介绍。

附上我听过的那首歌

こぬか雨

http://seuliting.nease.net/ytyc.mp3
发表于 2005-5-21 21: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值得我们看一看,这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邻国有一些了解,多一些了解总比多一些误解好。我比较喜欢日本和美国的文化,地理等等东西。
发表于 2005-6-8 22: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HI,吉田美和,你好!

看到这里,看到我自己的文章,看到你的名字,我意外得不知如何是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将自己的一点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了。

吉田美和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她深厚的blues功底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音乐人的艰难与幸福。看到这个名字,非常非常高兴。

对日本,恐怕还有千言万语,且慢慢说来。如果大家方便,欢迎定期光临我的个人主页,分享万千感受。

http://spaces.msn.com/members/oyosan2/

谢谢!

发表于 2005-6-8 22: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oyosan write:
HI,吉田美和,你好!

看到这里,看到我自己的文章,看到你的名字,我意外得不知如何是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将自己的一点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了。

吉田美和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她深厚的blues功底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音乐人的艰难与幸福。看到这个名字,非常非常高兴。

对日本,恐怕还有千言万语,且慢慢说来。如果大家方便,欢迎定期光临我的个人主页,分享万千感受。

http://spaces.msn.com/members/oyosan2/

谢谢!

作者本人也来了

看后长了见识,谢谢
发表于 2005-6-10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赞一个。只是对留学生的生活似乎偏重浪漫的一面,而对他们的艰辛说得再多一点就更好了。也许现在的留学生比十几年前舒服多了?
发表于 2005-6-11 08: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oyosan write:
HI,吉田美和,你好!

看到这里,看到我自己的文章,看到你的名字,我意外得不知如何是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将自己的一点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了。

吉田美和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她深厚的blues功底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音乐人的艰难与幸福。看到这个名字,非常非常高兴。

对日本,恐怕还有千言万语,且慢慢说来。如果大家方便,欢迎定期光临我的个人主页,分享万千感受。

http://spaces.msn.com/members/oyosan2/

谢谢!

欢迎光临小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日文老歌论坛 ( 沪ICP备05038666号 )

GMT+8, 2024-11-21 22:33 , Processed in 0.02931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