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ar write: 以下基本属个人观点,可能全错: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推算,日本的呗曲应该算是民俗歌艺的发端。 江户以来,呗曲的风格基本确立,一般分小呗,端呗,长呗等等。 现在很少听到有人创作纯正的呗曲,but通过一些传统的民谣作品可以听到不少。
明治以来,高雅的西方古典音乐和通俗的西洋歌曲必然双双大量传入日本, 个人觉得洋乐的流行,一是维新带来的思想与文化的变革,有钱人家的小姐大概会去学钢琴小提琴之类; 二是简单易唱,通常一些进行曲,谣歌最易传开,这些与后来中国的情形也是相仿的。文化总是由强势流向弱势。 很明显,此时的日本就该诞生演歌了,将呗曲和西洋音乐的有利因素结合,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民俗歌艺。 实际上,自古代长期以来,日本就一直在将本国固有艺能和外来艺能相结合。 只不过这一次,外来的变成了西洋人。
当代歌舞伎学家郡司正胜认为:演歌就是明治以来的通俗歌曲。 早期的演歌必定是简单通俗的呗曲,不一定就有西洋成分,但一定易于传唱。 正因为具有流行的特质,演歌才能不拘一格的吸纳越来越多的西洋成分,只要大家喜闻乐见。
必须注意到,演歌发展的同时,洋乐在日本也在逐渐兴盛,演歌不是唯一的。 明治、大正时期的通俗洋乐多为流行歌民谣曲,很多还只是学校教学传唱; 而到了昭和时代,爵士风格的洋乐兴起,带动了社会的音乐变革。 变化最明显的是乐器,以及乐团形式。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演歌中如果用萨克斯或者小号来领奏将会多莫时髦。
战后的音乐更加多元。 此时的歌手,像美空那种,不仅唱演歌,也能唱传统呗曲,也要会唱爵士风格。 而更多的则是分类了,演歌手就是演歌手,流行歌手和爵士歌手又是另一回事。 后来,就要加入节奏布鲁斯风格了,也就是要滚。
战后十年差不多是一个坎,到56年左右一切就都慢慢步入正轨,经济好转,文化生活就繁荣。江户时代歌舞伎和文乐都达到盛点,就是因为老百姓吃饱了饭没事干所以都出来找乐子看戏了。现在我们大家也是如此,演唱会超级女生周结论谭咏麟一个不落,也。(此乃后话,且按下不表)
至于60年代以后,歌曲分类越来越多,而相互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其实没有必要执著于歌曲分类,都是通俗音乐,本身只为流行于世而存在。
再次声明,以上可能全错。 个人看法和意见每个人不见得一样,不是简单的对错所能解释得了的。
zaar兄说的很好,Jeff受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