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8 08: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41、清平乐
《清平乐》原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名。调名来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沈括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歌词经流传后成了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流传的中原音乐,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区域的扩展,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起初多半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
“清商乐”是指“清商三调”。相和歌中有“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
据传,742年(天宝元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一见他,就把李白比做被天庭贬谪下凡的神仙,“呼为谪仙人”。然后就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喝完发现没带钱。贺知章就把身上用黄金做的小乌龟抵作了酒钱。贺知章是八十多岁的一个著名的老作家,是一个大官,请李白吃饭喝酒。也有一些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非常地喜欢。总之,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坛上地位也很高,所以李白马上就在长安声名鹊起。
于是,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供奉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流传下来的诗名就叫“清平调”,为何叫“清平调”呢?大概是因为唐玄宗喜欢“清调”、“平调”而恶“瑟调(侧调)”。【王灼《碧鸡漫志》:“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
既然是“择上两调”,那么乐师李龟年为其二人弹奏的乐曲就是“清调”和“平调”,吟唱的歌词当然就是李白的三首新诗,因而李白的诗冠名为“清平调”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看来,前面提到《清平乐》词牌名来由的第一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取“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冠名的是李白的“清平调”的三首诗,而非词牌《清平乐》。这两者完全是无关的,李白的“清平调”的风格是沿袭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清商乐),而《清平乐》却是长短句的“曲子词”。
《清平乐》调名来由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
所谓“应制”,《辞海·应制》:“旧时指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李白待诏翰林之时,处于宫廷侍从的地位,应召写一些应制供奉之诗是不可少的。《全唐诗》有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据《本事诗》所载:“即应玄宗诏命之作。”所以《清平乐》调名来由是李白作应制词后被用来冠名的说法是可能的。《清平调》与《清平乐》 都是李白的应制作品,前者用的体裁是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后者用的体裁是“曲子词。前者因为用“清调”和“平调”歌咏而冠名“清平调”。那后者又是因什么而被冠名为《清平乐》的呢?
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考“清平”二字云:“《鉴戒录》载五代时陈裕诗:‘阿家解舞《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温庭筠《清平乐》辞:‘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
由此可知调名中“清平”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而是指一种舞蹈的名称。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的:“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据《唐书》载:南诏有清平宫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专司朝廷礼乐。如果杨宪益所说属实,那么这“清平乐”词名的来由与历史上的南诏国的南诏乐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与南诏国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阁逻凤的南诏国打败了唐朝,阁逻凤统一了整个云南,成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南诏王。他令人撰文,详述天宝战争的原因、经过,并着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将其刻制成巨碑,这个碑就是云南最大的唐碑――德化碑,于公元766年立于王宫门外。安史之乱后,唐朝也重新调整对南诏的政策。于是,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南诏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下,叛唐43年的南诏又与唐重修旧好。次年唐德宗又派御史中丞袁滋前来南诏,重新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
如果词调名《清平乐》确是因南诏乐而得名,那么始作者决不是李白而另有其人。因为,南诏与唐朝重修旧好时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而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全唐诗》写有《清平乐》词的作者除李白外,还有李煜、温庭筠、韦庄、尹鹗、毛熙震、欧阳炯、孙光宪、冯延巳。他们当中必有一个才是《清平乐》的始作者,毕竟由民间先写成再流传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作为应制作品才会迅速流传。
综上所述,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
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
宋张辑《清平乐》词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易名《忆萝月》。
元张翥《清平乐·寄山居道人约看杏花》词有“明朝来醉东风”句,故后人更名为《醉东风》。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